早期教育要关注山区农村儿童

时间:2021-12-13 [关闭窗口]

  早期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儿童成长的奠基工程,也是教育公平的起点。近年来,我国早期教育整体发展迅速,但地区和城乡间差异较大。尤其是边远山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散居幼儿多、早教资源较少、家庭育儿文化变迁较迟缓等原因,使得山区农村儿童早期教育起步晚、发展慢。笔者通过对河南、河北、海南和贵州4省边远山区的调研发现,山区农村较普遍地存在普惠性学前育儿服务供给不足、早期教育社会资助较少、专业幼师流动性大、幼儿家庭教育促进措施薄弱等问题。对此,需要以“四个精准”为抓手,提升山区农村早期教育质量,更好地保障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山区农村儿童早期教育存在精准性支持不足问题

  其一,早期教育精准供给不足。现有农村早期教育供给体系中普惠性资源匮乏,供给能力较弱。山区农村幼儿园班均规模和师幼比不合理,基本设备与卫生状况条件有限,部分幼儿园未达到“两教一保”(每个班配两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保育员)的配班标准。由于现有幼儿园较少,部分散居幼儿难以实现就地或就近入园。

  其二,学前教育资助的精准性不足。一方面,中央和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虽然逐年在增长,但是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较少,制约学前教育资源配给。另一方面,学前教育资助结构与方式有待改善。国家非常重视加强山区农村幼儿园的文娱硬件设施建设,以及从营养膳食补助、食物供应与食品安全等方面保障农村儿童成长需求。但是,山区农村幼儿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家庭饮食习惯特殊、营养不良等情况。从实际情况来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构建,资助内容多元化、资助方式多路径的学前儿童营养改善精准有效支持机制仍然在探索中。

  其三,教育赋能的精准性不足。一方面,山区农村专业幼儿教师较为稀缺。生活条件艰苦、福利待遇较差、编制设置延滞等问题导致师资流动性大。培训经费的短缺使得幼儿教师教育水平难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家校社联动协调育儿机制不完善,幼儿启蒙教育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影响了山区农村早期教育的统筹发展与教育过程的连续性。

  其四,以家庭为单元的早期教育精准指导促进工作不足。一是农村家庭对胎教的重视性不够,只有少数家长有胎教意识。二是在家庭隔代抚育情况下,年轻家长外出务工,中老年家长对幼儿的照料存在“重生活照料、轻综合教育”的问题。三是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严重侵蚀儿童闲暇时间,网络中不加筛滤的混杂信息不利于儿童早期价值观的涵育。四是残障儿童早期筛查不足,近75%的家长不了解学前教育对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对残障儿童进行早期融合教育的意识,导致部分残障儿童无法得到识别和早期精准帮助;同时,残障儿童需要的康复和教育投入让许多家庭难以承担。

  山区农村儿童早期教育应做到“四个精准”

  第一,精准识别,丰富早期教育供给模式。首先,重点加快推进村一级的儿童早期教育精准帮扶,统筹利用农村闲置场地资源,推进普惠性山区农村幼儿园建设,解决散居学前儿童的“入园难”问题。其次,对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状况展开精准摸底,完善山区农村学前儿童信息档案,对残障等特殊儿童提供康复和教育支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就近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和陪伴。再次,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山区农村早期教育基本质量精准督促机制。早教机构要创设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活动空间和课程。对住址偏僻或留守祖辈无法按时接送幼儿的家庭,可以组织育儿辅导员入户家访和按需提供精准帮扶。

  第二,精准投入,创新早期教育资助机制。首先,相关部门在持续增加早期教育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适度向山区农村困难地区倾斜,按照“一村一园、分散设点、就近入园”原则,精准支持山区农村幼儿园建设。其次,细化山区农村早期教育精准资助机制。一是实行营养改善计划,结合地方饮食习惯与地理空间,因地制宜地为学前儿童建立营养餐和特定的食物供应补助机制,确保精准惠及学前儿童。二是加强社区儿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筛查工作,开展健康监测,为特殊困难儿童提供及时的成长扶助。三是针对0至3岁儿童智力开发,探索设立幼育综合发展服务中心,配备游乐设备、图书、玩具,聘用专业养育师,定期为家长讲授科学育儿知识。幼育综合发展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可由本地村民管理。

  第三,精准赋能,加强师资队伍专业性建设。首先,增加山区农村早期教育师资的数量,通过幼师特岗计划、长期支教、公益项目等渠道补充师资力量。其次,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探索建立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机制,加强师范类院校、科研机构与示范性幼儿园对山区农村早期教育的对口支援,为山区农村培育稳定高质和可接力帮促的幼师队伍。

  第四,精准帮扶,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晰家庭、学校、社会在儿童启蒙教育中的责任分工。山区农村早期教育辅助机构要通过开办家长课程、父母学堂等方式,对家长进行早期家庭教育指导、咨询服务和辅导;完善融合教育课程设计,分类施教,对残障儿童等给予特殊帮助和指导。引导家长积极参加幼儿园家长会和社区家长学校,学习科学的育儿方式;引导特殊困难儿童的家长细心把握早期教育契机,帮助幼儿提高对校园教育环境的适应性。

  同时,还应明确社会是儿童教育的大环境,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为山区农村儿童早期教育提供精准合力支持。鼓励通过多渠道筹资,扩大普惠性早期教育资源供给;通过媒体联系、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参与早期教育的帮扶。以村为单位,成立早教互助组织,为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提供育儿知识培训,鼓励留守妇女积极参与科学育儿、幼儿早教和健康知识的入户家访和宣传工作,使其从早教育儿的学习者逐渐转变为育儿服务的传递者,实现乡村家庭早教育儿的“传帮带”共进。

  本文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项目“乡土文化振兴视域下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精神困境和社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

  文┃陈静 王倩玉 王晴雨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来源:中国人口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