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多管齐下

时间:2022-01-20 [关闭窗口]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比上年有所下降。人口领域专家表示,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解决群众“不愿生、不敢生、生不起、养不起”的顾虑。

  正确认识生育率下降的客观规律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表示,生育率变化有其客观规律,生育率降低并非不正常现象。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直接原因,首先是过去几年育龄妇女总人数不断减少,即使生育率不变,出生人口仍会下降;其次是生育年龄推迟,造成一定时期出生人数减少。另外,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也使得一部分人推迟生育。生育率降低深层次原因是群众生育意愿降低,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生育意愿与经济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经济越发达、群众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反而越低。过去十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加,群众婚育观念和生育意愿发生了深刻变化。另外,生育成本、养育成本变高,也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导致年轻人“不愿生、不敢生”。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认为,不必过分恐慌生育率降低,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期趋势看,所有工业化、现代化国家都经历了生育率下降的过程。目前,我国正经历生育主体代际更替,“70后”“80后”正退出生育年龄,“90后”“00后”正处于或即将进入生育旺盛期,他们的婚育观念更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生育意愿比上几代人下降更快。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收入以及疫情防控要求等多种因素叠加,也导致不少年轻人推迟结婚、推迟生育。“我们做过相关调查,受疫情影响,原来有婚育计划的人群有30%以上做了延后婚育的安排,但并不是不结婚不生育了,未来会逐渐释放这部分生育潜能。”贺丹说,需要研究分析生育率变动的内在因素,有的放矢采取措施,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生育率下降给社会带来一系列挑战

  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持续走低,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张冰子认为,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持续走低,意味着我国人口增长动能减弱。随着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高峰期人口进入老年阶段,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将加快,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影响。从家庭角度看,家庭少子化或无子化,在养老、育儿等方面能力有所减弱,孤寡老人增多,家庭抗风险压力增大。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老龄化意味着就业人口规模下滑、劳动人口老龄化、消费动力减弱,给现有经济发展格局带来冲击。

  贺丹认为,出生人口和生育率的下降会加剧人口结构矛盾,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影响未来老龄化程度,相应的社会保障和老龄服务压力增大,但也带来一定有利因素。短期看,出生人口减少,使得人口总抚养比下降,为加大民生保障、资源调配,特别是增加人均投入创造了条件,大家更注重提高人口素质。从人口动态变化来看,会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更加注重劳动力素质替代劳动力数量的发展方式,有利于建设人才强国。“但我国生育率下降速度还是偏快,七普公布数据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3,而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在1.5、1.6左右。”贺丹表示,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希望生育率能保持平稳变化,维持适度生育水平,给经济社会转型留出腾挪的空间。

  “近两年相关调查显示,育龄群体理想生育子女数和打算生育子女数分别为1.8左右和1.6左右,远高于实际生育水平,说明受外部因素影响,个体生育意愿未能完全实现。”贺丹说:“近几年,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快速走低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出台更加有利于生育支持的政策。只要应对得当,生育率可以回升到合理区间。”

  生育支持要全方位“同频共振”

  要解决群众“不想生、不敢生”的问题,需要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贺丹表示,目前我们看到的住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都是在朝着减轻家庭负担和降低生育养育成本的方向迈进,还要从方方面面入手,全方位考虑群众的生育顾虑。要考虑女性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的平衡,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做大做强生育保险,拓宽覆盖面和筹资渠道,减轻女性职工生育负担和企业用工负担。

  在促进职业和家庭平衡方面,张冰子认为,应鼓励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中合理分工,保障女性不受就业歧视。很多地方延长了生育假期,要确保产假期间津贴由生育保险支付。完善陪产假和父母育儿假制度,给父母更多时间照料和陪伴年幼的孩子。加强对用人单位监管,督促落实好生育夫妻的休假权利,确保休假期间待遇不受影响。

  贺丹认为,加强优生优育服务必不可少。当前,婚育延后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平均初育年龄已经接近27岁,考虑到高龄产妇问题,做好生殖健康服务尤为重要。从青少年时期就要做好生殖健康教育,保护好育龄群体生育力,在他们想生的时候要生得好,在他们生育困难的时候也要提供生殖健康支持,帮助他们实现生育意愿。

  “儿童健康服务也要重点关注,近年来儿科医生短缺、儿童健康服务供给不足的话题引发群众担忧。”张冰子说,要完善优生优育服务体系,增强全科医生提供简单儿科服务能力,健全儿科医生激励机制,提高产前无创基因检测、儿童疾病筛查等服务的可及性,做好儿童健康促进。还要完善儿童医疗保障政策,减轻家庭医疗成本。

  普惠托育服务亟待高质量供给

  相关数据显示,现在全国0~3岁婴幼儿有4200万左右,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实际供给仅为5.5%左右,供给和需求缺口还很大。

  张冰子表示,根据“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要从2020年的1.8个增加至2025年的4.5个。在提高托位数的同时,要着力发展以普惠托育服务为主的多样化服务,提高托育服务质量。具体而言,需要根据各地适龄儿童的规模、需求以及区域人口变动状况,合理规划托育服务机构布局;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根据员工需求,设立托育机构;拓展服务形式,依托社区资源,建立家庭育儿综合支持网络。

  “根据推测,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并不难,但优质托育服务价格还是很高,一些大城市的托育机构一个月收费动辄七八千元,很多家庭难以承受。”贺丹认为,要把优质托育服务价格降下来,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可以参照普惠幼儿园和养老机构,对托育机构托位给予运营补贴。大力发展普惠型托育服务,不仅能够解决家庭育儿服务需求,也有利于促进父母平衡家庭责任和职业发展,鼓励女性就业和经济社会参与。

来源:中国人口报

[关闭窗口]